宣纸,被誉为"纸中之王"和"千年寿纸",其价值不言而喻。它的优良品质表现在多个方面:纯白细密、长久保存不腐、抗折不损,而且能够防虫防蛀。宣纸的产地位于中国安徽省泾县的丘陵山区(宣纸因此得名)。经过近千年的历史传承,安徽泾县宣纸被历代王朝列为"贡品",并在国际博览会上多次荣获金奖,畅销国内各省市以及日本、东南亚和欧美各国。
宣纸的最早记载可追溯至《历代名画记》和《新唐书》等文献。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并世代相沿至今。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有宣纸的生产。到了宋代,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到泾县。由于这些地区都归属于宣州府的管辖范围,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之为泾县纸。由于宣纸具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和不褪色等特点,因此享有"纸寿千年"的美誉。
民间传说中,东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蔡伦去世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制纸,希望能够制造出一种洁白的纸张,以便画出师傅的画像,以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后来,在一条峡谷旁,孔丹偶然发现了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在溪水上,经过长时间的流水冲刷,树皮腐烂变白,露出一根根长而洁白的纤维。孔丹欣喜若狂,取来用于制纸,并经过反复试验,最终成功制作出了宣纸。
清朝乾隆年间修订的《小岭曹氏族谱》序言中记载:"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法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 曹大三继承了前人的造纸技术,并通过实践不断提高,最终制造出了质地洁白纯净的优质纸张。由于宣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因此被称为宣纸。
宣纸的名声在唐代就开始崭露头角。唐代的书画评论家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中写道:"喜欢书画的人应该准备一百张宣纸,以蜡涂抹,以备摹写。" 这说明在唐代,人们已经开始将宣纸用于书画创作。此外,《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江西、四川、皖南和浙东都有纸张进贡,而宣城郡的纸尤为精美。可见,当时宣纸已经在各地享有盛誉。南唐后主李煜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具有"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等特点,堪称当时的佳作。
宣纸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如柔韧而润滑、光滑而不滑腻、洁白而密实、纹理纯净、折叠不损、润墨性强等等,并且具有独特的渗透和润滑性能。宣纸不仅适用于书写,也能让书法和绘画作品更加神采飞扬。它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张。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下,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正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通过控制水墨比例和笔画速度,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此外,宣纸耐久、不易老化、不变色、抗虫蛀,寿命长,因此被誉为"纸中之王"和"千年寿纸"。十九世纪时,在巴拿马的国际纸张比赛中获得了金牌。除了用于题诗和绘画外,宣纸也是书写外交文书、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选择。大量流传至今的古籍珍本和名家书画作品都使用宣纸保存,至今依然如新。
宣纸的起源地和辉煌历史,展示了中国纸文化的卓越成就。宣纸以其独特的品质和优良的性能,不仅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媒介,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作为纸中的瑰宝,宣纸在传承中融入了无数的智慧和匠心,以其独特的韵味持续着辉煌的篇章。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悠生活】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toplearningteam@g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