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是我国宗教和民间文化相融合的一种风俗习俗,同时也是一种类似于集市贸易的形式。庙会上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舞狮、传统民族花会、现代舞蹈、北京民俗人物造型、传统商业展览、老北京老照片展、民间手工艺展、特价书市以及京剧、武术、杂技表演等。庙会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餐饮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传统民族特色。
庙会的风俗活动
庙会上有许多民俗活动,比如摸石猴、窝风桥打金钱眼等。在白云观庙门内的弧形石雕下方,有一尊石猴浮雕,人们认为摸一下石猴可以祛病消灾、延年益寿,因此争相触摸;窝风桥下的桥洞里挂着一枚大铜钱,铜钱上有一个小铜钟,上面写着“钟响兆福”四个字,如果能用手中的硬币投中铜钟,就能实现心愿。这两项活动是庙会上最热闹的活动。
中国地域文化
祈子活动
庙会一开始,人们纷纷前来参拜,向神灵上香,祈求平安归家。这是围绕“庙”和“会”祭祀神灵而展开的活动,也是传统庙会的主题。其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是祈子活动,它最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是由中国农耕社会的特性决定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环境基本上没有改变,后代的繁衍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因此,祈子这种古老的形式,就会附着在各种集会形式上得以展现。
祭神仪式
庙会的风俗活动与佛教寺庙和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密切相关,通常需要进行祭神仪式。例如,“行像”活动。“行像”是指将神佛塑像装在彩车上,在城乡间进行巡游的一种宗教仪式,也被称为“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将都城迁到洛阳后,佛教事业得到了大兴,每年释迦牟尼的诞辰日都会举行佛像巡游大会。佛像出行前一天,洛阳城的各寺庙都会将佛像送到景明寺。当时,佛像的数量达到了千余尊。在巡游队伍中,狮子作为辟邪的先导,宝盖幡幢等紧随其后,伴随着音乐百戏、各种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和巡游大都是延续和发展了这一时期的行像活动。逐渐传播到四川、湖广、西夏等地。元代和明代之后,行像的风俗逐渐衰落,很少在记录中见到。
中国地域文化
庙会将庙里的活动转化为地方性的节日,吸引了周边地区的许多人前来参加。渐渐地,庙会演变成了世俗化的节日,不同地方对庙会有着不同的要求,非宗教性的活动更容易融入文化中,能够反映出社会的本质特征。庙会不仅仅是庙宇文化的延伸,更成为了一种代表着地域特色和民族传统的文化活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悠生活】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toplearningteam@g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