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丧葬习俗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送终、哭丧、告状、吃卷床夜饭等一系列习俗。送终是亲友为逝者送行,表达哀思和悼念之情;哭丧是以声音和行为表达对逝者的哀痛;告状是雇佣丧事人员高声宣扬逝者的美德;吃卷床夜饭是在葬礼结束后聚餐,祭奠逝者。
1.送终:
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每个人都难以避免。对于年迈的长辈去世,民间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叫做“送终”。这意味着长辈过世时,子女们应当在场,目睹长辈的离世。如果一个年长者因突发疾病或患慢性病在不知不觉中离世,而没有子女在场,人们会议论纷纷。他们认为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人能够为长辈送终,这意味着他们的子女不孝,不关心长辈的离世。因此,一般情况下,无论子女们多忙,他们都会在年长者生命垂危的时候守在身边,直到长辈过世为止。这样的子女被认为是孝顺的,人们赞扬他们的行为。然而,如果遇到突然去世的慢性病患者,即使子女们不在场,人们也会理解这种情况。这种送终的习俗至今仍然存在。
2.告状(发耗):
这里的“告状”并不是指法律告状,而是指民间丧事中女儿、儿媳妇回娘家或婆家向家人报告公婆或丈夫的去世消息,民间称之为“告状”,就像是发表讣告一样。其目的是让家人知晓某人已经去世,这样被告知的人就必须在当天回到家中进行吊唁。如果女儿或儿媳妇不回家告状,亲家人是不能前往吊唁的,人们会认为这是不孝顺的行为。在现今的乡村,这种告状的风俗仍然盛行,并且非常重视。告状者必须身穿孝服,跪在父母面前报告去世的消息。这就是民间丧事中的告状习俗。
3.哭丧:
当一个年长者去世时,女性子女会大声痛哭。这种哭声来自年长者的女儿、儿媳妇以及若亡者为男性,还包括其妻子。这种哭声被称为“哭丧”。它有两层意义:一方面表示哀悼和悲痛;另一方面,通过哭声让邻里听到,表明家中有人去世,其他人会前来表达哀悼和安慰。旧时的哭丧有三种形式:一是在逝者刚刚离世时的哭声;二是在入殓时的哭声;三是在亲朋好友前来吊唁时的哭声。特别是在有人前来吊唁时,家属的哭声是必须有的,否则被视为不吉利。在灵堂里,家人必须一直有人在场,如果有人前来悼念,会有人高声喊一声“哭两声”,此时家属会立即开始痛哭。然而,现代人的哭声与旧时不同,尤其是一些年轻女性,她们对于生活的痛苦并不感同身受。即使亲人去世,她们一般只会干哭几声,甚至可能不会哭泣,只会抽泣或无声流泪。现代人不再哭丧,取而代之的是在灵堂播放悲伤的音乐以取代哭声。有些地方会请专门的哭丧婆代为哭丧。
4.吃卷床夜饭:
在民间丧事习俗中,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是“吃卷床夜饭”。这是在逝者当天晚上入殓前,为村上的人准备的一顿晚餐。民间俗称为卷床饭,有些地方不吃卷床饭,而吃卷床面。卷床饭的含义是将逝者生前使用过的床上用品全部卷起来,带到离村不远的三叉路口焚烧掉,这被称为“卷床”。旧时卷床的真正目的是出于卫生考虑,因为大多数人在去世前都患有某种疾病,甚至可能是传染病,因此他们的遗物上可能沾有病菌和污秽物。为了防止传染,入殓后必须将床上用品卷出家门,并付之一炬,这样更卫生。在卷床的那一天,家属必须请人帮忙进行入殓,因此需要准备卷床夜饭供人享用。旧时的卷床夜饭比较简单,通常只有两荤两素和一块豆腐。但现代丧事家庭的卷床夜饭不同,菜肴规模略低于正式丧事日的酒席,丧事的奢华程度也越来越高。吃卷床夜饭的习俗无形中增加了家属的经济负担,但由于旧时风俗的影响,人们只能无奈接受。
以上是民间丧葬习俗的一些事项,办理丧葬时有许多事情需要注意。一般情况下,人们会请很多人来帮忙,因为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丧葬是人们对逝者的最后告别,也是对逝者的敬意和悼念。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传统,通过了解这些传统,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地方的丧葬习俗。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悠生活】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toplearningteam@g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