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四季中最令人感到不适的季节之一,我们总是喜欢躲在温暖的被窝里,享受那丝丝暖意,因此往往起不了床。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刻,之后白天逐渐变长,夜晚则逐渐变短。
俗话说“过了冬至,长一针”,“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冬至开始,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白昼逐渐延长,平均每天增加白昼时间90秒以上,即1分30秒。冬至这一天,在地理学上太阳的黄经为270度,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也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因此,对于北半球的我们来说,这时候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以北京市为例,冬至这天的白昼仅有9小时20分,太阳高度也仅有26°42'。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完全换成冬季星空,从今天起开始“进九”。随着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白天也逐渐变长,直至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然后再逆转。而对于南半球的人们来说,则情况完全相反,我们在寒冷的冬季,而他们则正好处于炎热的夏至,冬至日南半球则是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时候。
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为90度的地点,是地球球面与地心与日心连线的交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上的时间是正午12时。太阳直射点的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上,此后向北移动。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向南移动。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上,此后继续向南移动。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全球热量分布变化。 2、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带动行星系南北偏移。 3、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冬至之后白天越来越长:
天气寒冷与地球“积热”有关。地球每天接收的光热量,并不是当天接收当天消耗,而是有一部分散发,有一部分储存。这个原理不仅适用于年度,也适用于每天。比如,每天最冷的不是午夜,而是早上太阳刚升起之前。
回到“冬至”话题,冬至过后,虽然光照时间在增加,但地球每天接收的热量却不足以弥补当天的散发。收入不足,支出过多,导致天气逐渐变冷,直至一个月左右后,收入和支出达到平衡,天气才会真正意义上从寒冷转向温暖。到了“九九”,每天接收的热量已经超过支出,天气也开始逐渐变热。
这只是一个理论状态,在现实社会中,还会受到“冷锋”等天气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变化。即便是温暖的春天,一场倒春寒也可能让我们重新翻出早已封存的羽绒服。
一年四季中,冬天是考验人意志力的季节,只要我们能够坚持度过寒冷的冬季,就能迎来充满生机的春天。冬至之后,白天逐渐变长,让我们期待春暖花开的美好景象。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随着季节的变迁,我们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让我们珍惜每一个昼夜,享受四季更迭的美好。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悠生活】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toplearningteam@g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