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大槐树下的回忆
明朝建立初期百废待兴,同时也有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摆在朱元璋的面前,元朝末年因为自然灾害和战乱引起了农民逃亡、土地废弃、人口锐减,大量的百姓都散居在了中国各地,这个时候的国家看似繁荣但国家经济实际上不堪一击,如果恰逢灾难这个王朝将没有未来,如何短时间内恢复国家的元气,则需要将这些逃亡到安全繁荣地区的流民,重新聚拢到那些荒芜的土地上进行针对性地建设生产,恢复国家元气。
朱元璋的一道圣旨,拉开迁徙的大幕
明朝末年战争和自然灾害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口减少的百姓流亡的现象。从战争的角度来看,从战乱最开始的刘福通红巾军起义到朱元璋完成统一一共历经了十几年,再次之后明朝也和元朝余孽斗争了多年,这些年对百姓的打击是难以想象的存在。元朝末年水灾、蝗灾、瘟疫也是接连不断地发生,例如水灾,元末出现黄河和淮河都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决口时间,国内洪涝严重造成了“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对黄河沿岸的农业造成了致命打击。
同时根据《元史· 五行志》的统计,光是在元末期间发生的有记载的大型蝗灾就有接近二十次,当时一度出现了“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的惨状,同时这上面还记载,光是在至正十二年间,就有饥民七十一万六千九百八十口。当时的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附体生活得十分艰难,在很多重灾区甚至出现了吃人的现象。
建国之后战乱地区人烟稀少就连昔日歌舞升平的江南名镇扬州,城中也不足十八户人家,山东、河北等地也是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并没有想太多,尽管他的圣旨中经常会出现人口稀少,土地荒芜的句子,但是总的来说他并没有付出实质性的动作,面对这样的情况朱元璋也陷入了沉思,如果任由这些地方的人民只有发展,慢慢繁衍那要想恢复昔日的繁荣没有几百年都做不到。那既然只依靠自然发展的能力不行,那就只能使用官府的力量了,这时候就体现出了古代皇权统治的好处了,朱元璋直接一纸圣旨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移民行动,这次有规划的移民涉及当时人口的五分之一,超过一千三百万人被移民。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问我祖先来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歌在全国各地都有着一定程度的流传由此我们也能看出,绝大多数被移民的百姓都是来自山西,那为何当时其他地方人烟稀少的情况下,山西依旧有着大量的人口。
山西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当属太行山和黄河中游的峡谷之间地理位置最为稳固,根据《元史· 五行志》记载道,从元朝至正元年开始一直往后二十六年,国内每年都会发生特大洪水。至正二年,“六月癸丑,夜,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流入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漂没上下民居千余家,溺死者无算 ”。
至正四年,黄河再一次泛滥,当时黄河水位高达地平面两米,人民根本无法生存。老弱者在原地等死,而青壮年则流亡乡外,当时人们被大水撵得无处可逃根本无处安身,洪水也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和杂物,凡是洪水经过之处百姓根本无处安身,而就算侥幸生存的百姓也都在灾难之后的瘟疫中是的所剩无几。
在元朝一百多年的统治中对百姓的剥削和打压都异常苛刻,元末年间面对连年的天灾和越来越繁重的剥削政策,百姓终于爆发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元末至明朝建立一共历经了十七年的战乱,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当时的元朝已经处在了苟延残喘的阶段,实力也大不如前,但是元朝官兵的镇压依旧给农民军带来的巨大的伤亡。但是再如何残酷的镇压都抵挡不住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当时的主战场是在黄河下游和黄淮平原一带,朱元璋成为起义军最大的领导者之后先后率军北伐、占领山东、收复河南,建国之后剿平了元朝余孽,最终平定了全国的战乱,接近二十年的兵灾对百姓打击极大,基本上战火波及之处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
但是战乱和灾难都是相对而言,和当时的山西和安徽、河南、山东等地相比山西在当时几乎就是人间天堂,当时山西不仅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躲过的连年的征战,山西境内大部分地区都是风调雨顺,连年都是大丰收,经济也在稳健地发展,在加上当时邻近省份的大量逃难的百姓都逃向了山西避祸,山西当时甚至出现了人员稠密的情况,当时山西人口近乎明朝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的移民行动已经势在必行了。根据明史、日知录之余等史料记载显示,洪洞大槐树被移民的百姓分布在三十个省市、超过两千个县市,这其中以山东、河北、河南几个临近省份的人口最多。
移民途中的故事和传说
在古代的社会背景里,官府的执行力和权威都是绝对的,百姓也是对官府有着十足的敬畏。朝廷下达移民指令之后,山西官府先是征求了民众的意见,自然也给出了不错的条件,比如自愿移民的百姓能够享受三年免赋税,然后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张贴出告示,凡是自愿移民的则前往广济寺接受分配,而不愿意移民的也必须要到大槐树下求情或是说明理由,中国人自古就将乡土情看得非常重,落叶归根的习俗也不是一天两天的,大多数的百姓还是不愿意接受移民离开故土,三天之后大量的百姓都涌向了大槐树下。
百姓们差不多都到齐之后,等待他们的却是官兵的重重相围,还恐吓百姓如果不从便是抗旨要杀头,当时的百姓望着树头的老鸹窝哭嚎道,连鸟都有窝,我们到哪里才能有个定所,一些刚烈的百姓便死死抱住大槐树,最终大槐树被官兵挥刀砍去。最终百姓只能抱着槐树散落的树枝无奈离去,从那以后大槐树便成为了山西人远离故土背井离乡的标志,被移民的百姓为了永远保留对家乡的记忆于是便在所迁地的家门口栽种上一棵大槐树,每年也会为大槐树焚香、进献贡品就当是在祭拜祖先。不仅如此在移民途中也创造了大量的传说和民间俗语。
解手
朱元璋规划的这一次大移民行动规模实属空前浩大,但毕竟涉及的人数实在太多,难以保证所有的人在路途中都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官府的安排,于是在移民途中为了防止百姓半路逃脱便将几十个移民一道捆绑在一道绳子上,由押运的官差牵连。人之三急是所有人都避免不了的,如果在此期间有人要上厕所就要通报押运的官差请其解开手上的绳子,百姓只要说帮我解开绳子官差也就知道他是要去上厕所了,而后越来越简便到最后干脆就只剩下了解手,后来移民们将这个习惯一直带到了目的地,这个习惯也被当地人时代传承,成为了现在上厕所的代称。
打锅牛
当时官府的移民并不是将百姓全部运往一个固定的地方,通常一个多口之家将被分别送往几个不同的地方,于是为了认亲人们也是想了很多办法。据说当时有一家牛姓的五兄弟在大槐树下分别的时候将家中的锅打碎,各持一块时代流传以便后代相遇能有机会相认,打锅牛也就成为的认亲的代名词。直到现在很多牛姓之人在见面的时候都要问候一句打锅不打锅,如果得到确认的答复,那就说明双方都是昔日在大槐树下走散的一家人,尽管谁都知道这就像五百年前是一家一样,只是为了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结语
明代大槐树移民不论是从经历时间、涉及范围还是人数这几个方面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移民行动。明朝建立之初,当时的国家大概是历代朝代刚立时期最衰败的情况,但是却因为移民这一举措使得国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并且在短时间内直接攀升到了明朝最巅峰,这在封建时代完全称得上一个奇谈了。同时大槐树移民也是明朝大力推行和奖励屯田垦荒政策的直接表现,当时山西移民看到大量的良田荒芜,一时间纷纷抢夺好地方进行开垦,从中我们也能看到明朝在恢复经济发展上面做出的成绩。明代 “大槐树移民” 是一次成功的移民,它推动了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我国人口史和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山西大槐树移民是什么朝代有多少年了
山西大槐树移民是明朝洪武三年,也就是1730年,截止2021年,已经有291年。
明初大移民又称明朝大移民、明初洪洞大移民、洪武大移民、大槐树移民、洪洞大槐树移民等,指是洪武三年也就是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移民。
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山西大槐树移民的影响:
山西移民来到中原地区,看到肥沃的土地无人耕种,一些人有的跑马占地,以马蹄印为界,谁圈起来就是谁的;有的以犁占地,围着大地犁上一圈。有了地就张罗着盖房造屋,建立村落,有的依据地形建造,叫某坡、某坑、某河口、某湾。
有的依据自己的姓氏,叫某村、某庄;也有的依据不同的行业,会种菜的叫某菜园;会打油的叫某油坊;会造纸的叫某纸坊。还有的依据盖的房子取庄名,盖瓦房多的就叫某瓦房;盖平房多的就叫某平坊;盖楼多的就叫某楼等。
还有不少地方以“屯”、“营”取名的村庄很多。如:丁官屯、马坊屯、欧山屯以及张营、李营、孟营等。这些屯和营的来历大都是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实行军屯田、民屯田、商屯田所致。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洪洞大槐树移民
历史上山西大槐树移民是怎么回事
我国历史上有记录很多的迁徙事件,但是其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意义最深远的一次移民事件,就是山西大槐树迁徙事件。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强制性的移民,很多的百姓并不想迁徙到其它地方去,但是在当时,明政府在登记注册后是会强制性带走的。至于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规模的迁徙,据说与朱元璋的一个功臣胡大海以及中原的战火、黄河泛滥有一定的关系。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他打江山的期间,有一位非常勇猛的大将军胡大海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论功行赏的时候,胡大海却要求杀光河南的百姓。原因是他在参加起义前,在河南一代以乞讨为生,但是当地的百姓因为他长相的原因,所以不愿意施舍于他,所以导致他差点被活活的饿死。对于这个要求,朱元璋告诉胡大海可以在河南境内射一只箭,他可以杀射出这支箭范围内的人,但是没想到他把箭射到了大雁的身上,然后胡大海一路追随大雁一路追杀百姓,几乎杀光了河南、山东等地的人。导致这些地方人员比较少,不利于朝廷的发展,因此就将当时地少人密的山西人迁移过去。
虽然在历史上确实有记录了胡大海这个人,但是并没有相关的史料能够证明他的这段故事,所以这很有可能是杜撰出来的。当今很大部分的专家和学者认为山西大槐树的迁徙应该与当时中原之地的战争以及黄河泛滥的自然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尤其是在元朝末年,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因战争等因素,所以纷纷逃难到没有受到影响的山西去。这就导致山西地少人密,所以刚建立明朝的朱元璋发现这样会阻碍了各省的经济发展,所以才有了强制性的山西大槐树迁徙事件。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为什么移民
因为在明朝时期山西人满为患,而中原地区由于战争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所以山西省洪同县大槐树人要往中原迁徙。
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多是无人之地”,累年租税不入,”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
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
为了恢复生产,维护大明江山,制定了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决计把农民从狭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至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五十年的迁民活动。
折槐枝与供神树
在晋、豫、冀、鲁、秦等省民间,不少人都把槐树视为一种吉祥树,过去都喜欢在大门口和十字路口栽植槐树,并把那些古老的槐树视为“神树”,常常在数上钉有“灵应”“保佑”之类的小牌子,并且用红布包裹树干,若树上有鸟巢,更不许孩子去摸。据说这些传统习惯与明代迁民有关,源自明代迁民时的“折槐枝”的传说。
当初,移民们被困了手,官兵刀枪相逼着上路时,不少人纷纷拽住大槐树,就像拉着亲人的手,死死不放。那些官兵用棍棒驱赶不开,便拔出刀剑,砍断人们拽着的槐枝,驱赶移民启程。无情的刀剑把移民跟大槐树分隔开了,但移民们望着槐树,手抓槐枝仍然不愿扔掉。
直至移民们被押解着越走越远,故乡的大槐树渐渐望不见了,唯有手中的槐枝,成了人们心目中古大槐树的象征。到了移民地后,移民们对家乡的恋情,对亲人的思念,就都倾注在这小小的槐枝上了。
为了表示不忘故土和思念家乡亲人,移民们便把从古槐树上折下的槐枝,栽植在新居的院子里,精心浇灌、培育,待到生命力顽强的槐枝,在新土上生根发芽后,移民们眼看着回归无望,渐渐也就安心垦荒耕作,繁衍子孙了。
但他们始终把自家院子里的槐树,作为故乡的象征,逢年过节时,不少人还在此树下献上好吃的,烧香焚纸,叩头祭拜。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做法便沿袭成俗,渐渐又将槐树当做先祖的象征,家里有了什么难事或疾病,人们也习惯对着槐树,祈求先祖保佑,时至今日,这一习俗仍在不少地方沿用着。
以上就是关于山西大槐树移民,大槐树下的回忆的全部内容,以及山西大槐树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悠生活】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toplearningteam@g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