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1日8点6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消息传来,举国悲怆,国民失去了科学大师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钱学森家族,让大家更深入了解钱学森是什么家?和钱学森的家庭,一起来看看吧。
钱学森是什么家?:钱学森的家庭
这样的一个家庭在中国甚至世界都是罕有的:夫妇俩一个是共和国的“航天之父”,至今惟一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一个是中央音乐学院著名教授、桃李满天下的艺术家、音乐教育家。伴随着新中国50年的历程,他们也共同携手走过了52年的情感人生。
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送到了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大会的钱学森先生家中。而在此前不久,“艺术与科学研讨会暨纪念蒋英教授执教四十周年系列活动”在中央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文化部、中央音乐学院的领导出席,特地从世界各地赶来的还有多位已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蒋英教授的学生。这个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家庭有着怎样独特的真情与魅力?让我们试着走进这个共和国的功勋家庭。
教授的家就应该这样:都是书
第一次走进这个家时,蒋英老师的学生、中央音乐学院赵登营老师发现:怎么这个著名人家所住的房子又老又暗?--在50年代建的那种一排排的红砖老楼中,跟普通的单位宿舍没什么两样,家俱也很一般。尽管有关部门几次让他们“乔迁”过,但他们一直没搬,他们不愿意给国家增加麻烦。蒋老曾说:“我不羡慕人家装修这、装修那的。教授的家就应该是这样的:都是书。”除了四周的书和一架当年从国外带来的、相伴多年的名贵钢琴外,这真是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家了,但就是在这书的包围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
钱老以前身体尚好时,上下班大多是一身绿军装--偶尔着中山装,提着一个人造革的手提包。那种包,那个时候在一般人家里,都已是淘汰了的物什,但钱老还保留得好好的、用得好好的。曾经有人给蒋老介绍过一个求教者,她每次来上课时总打扮、穿着得非常刻意,穿一些高档的衣饰,蒋老很不解:“她穿这么讲究,上我这儿来干吗?”是为了显示什么吗?其实,“她来这儿就应穿着朴实,要知道她是来学东西的、来上课的。”
两老惟一讲究做的就是知识、学问,家里上上下下都是书,据说书柜就有近50个。钱老研究科学,每天看大量的资料、剪报,关心国家大事,注视着国家的发展。蒋老研究音乐、教授学生,同样也关注国家大事。她对海外学生回国的唯一要求就是要带回国外最新的资料,给她加以研究和使用,然后她再亲自复制后供教学之用。他们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生活上却是那样地无欲寡求,“对于人生他们一定是悟到了什么”,接触过他们的人总会有这样的“心得”。
蒋英教授:千万人中一眼就能看出她来
她是那种特别有修养的人,谈吐、为人莫不如此,蒋英教授的一个学生如此描述对自己的老师那种高山仰止的心情:“千万人中一回头,你就能看出是她,尽管众人的穿着都一样。”因为她具有的那种气质与吸引力与众不同。
今年80岁的蒋英教授,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被我国声乐界誉为欧洲古典艺术歌剧的权威。逝去的我国声乐大师沈湘先生曾经说过:“任何人在蒋英先生面前唱歌,她点了头的话,没有人再会摇头。”目前活跃在国内、外音乐舞台的许多演员中,或是她的学生,或是经过她指点和辅导:如傅海静、祝爱兰、姜咏、孙秀苇、赵登峰、多吉次仁、赵登营……他们在国际国内舞台上取得骄人的成绩时,也向世界证明着:中国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授。
蒋英出身名门,自幼酷爱音乐。1937年考入德国柏林大学声乐系,后辗转到瑞士,师从多位音乐大师,掌握了大量的德国、法国艺术歌曲、清唱剧、受难曲、弥撒等室内乐作品,同时对古典、浪漫时期及近现代歌剧作品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蒋教授回想大学时光时说:“进大学后,我像掉进知识的海洋里,吞呀!吞呀!有吞不完的东西。”她每天抓紧时间练声、做题、学外文,并利用晚上时间穿梭于音乐厅和剧院聆听、学习。来不及吃饭,就在地铁买个面包充饥。少女时代的蒋英有个坚定的信念:“我不能丢中国人的脸!”
因为有头疼病,退休后的蒋老每次给学生上完课后都格外疲倦。但她坚持不收学生一点费用。学生劝她说:“老师,我现在收学生还收好几百块钱呢!”“收那么多!”蒋老又是责备又是自豪。对慕名求教者,她也是毫无保留地悉心指导。但有一个条件,必须先考察人品、修养是否好。她告诫学生:“唱歌光用嗓子不好听,要用心去唱,表达你真正的感情,这样你的歌声才能打动听众的心灵。”蒋老每教一首歌,都要亲自翻译、复制好音响。每当学生学习出现问题时,吃不下睡不着的反倒是她。
伉俪情深:谁也离不了谁
1946年,蒋英回到上海,首场音乐会在上海引起轰动。1947年,艺术家与科学家结合在一起,蒋英与父辈同窗之子钱学森结婚了。婚后不久,厌弃官场献媚、无聊应酬的他们离开上海,到了美国。钱学森当时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钱学森1934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同年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1939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学习研究期间,他与他人合著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和夫人蒋英作出了返回祖国的决定,然而却遭到美国当局的阻挠和迫害。当时美国的一位将军断言,钱学森的作用和意义,在军事上,抵得上5个师。在钱学森遭到15天的审讯和非人的折磨,全家又经过了5年被监视的软禁生活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通过中国驻波兰大使在日内瓦与美国大使会谈,1955年10月,钱学森夫妇得以返回祖国。回国后,钱学森如鱼得水。4个月后,他向国务院呈交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1956年,他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计划,是新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钱老喜欢音乐,年轻时是学校里的小号手。在谈到幸福时,他认为,自己的科学成果中包含着妻子的付出。在1950年至1955年美国当局对他们迫害5年间,蒋英在卫生间里给钱学森放一把椅子看书学习,以躲避特务的干扰,自己又带孩子又管家务,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当时蒋英已是著名歌唱家了,5年间,她与子女日夜陪伴在丈夫的身边,不参加任何演出,没有任何社交活动,她还经常用吉他和歌声鼓舞着他回国去奋斗。“她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的。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的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在“蒋英教授执教40周年活动--艺术与科学研讨会”上,88岁的钱老因身体原因,不能出席,他特意送来花篮,写来书面发言,让女儿代为宣读,表示心意:“我和蒋英结婚已52年了,这真是不平静的52年……而在这段时间里,蒋英和我则在完全不同的领域工作。但我在这里特别要向同志们说明,蒋英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这实际上是文艺对科学思维的启示和开拓!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这就是艺术对科技的促进作用,至于反过来,科技对艺术的促进作用,那是明显的--如电影、电视等。”而在音乐教学中,蒋英教授总是用辩证法启发学生。这种辩证统一的方法论也许是从钱老那里借鉴来的。
去年蒋老做心脏手术时,蒋老说:“我可不能先没了!”熟悉他们的人也深知这个手术的重要性:它关系到两个人--两个不可分离,共度了50多年风雨人生,与共和国的奋进脚步紧紧相随的两位杰出老人。蒋老和钱老的性格一动一静,钱老每次住院,蒋老肯定得到医院去陪着,给他讲这讲那。这时音乐大教授又成了一个善解人意的贤妻!(
钱学森是什么家?:钱学森家境是什么样的
钱学森吧吧主来回答您的问题。
现在的说法算是小康吧,基本上是衣食无忧, 也没到富二代的地步
——钱学森的祖父是钱缪的第三十二代子孙,和清末大商人胡雪岩同代,也是在杭州经商,以贩卖丝绸为业,手腕、魄力不及胡氏,家境还算宽裕。父亲钱均夫,早年就读杭州求是书院,毕业后留学东洋,研修教育,归国,在上海成立“劝学堂”,以施展其“兴教救国”的抱负;1911年,也就是钱学森诞生的那一年,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母亲章兰娟,为杭州富商之女,清逸温婉,知书识字,记忆力和计算能力超群,具有数学天资。这样的女子,在清末是凤毛麟角。】——引用:***/a/20091031/001765.htm
钱学森的父母双方都是来自商人之家, 也可以说钱学森的祖上都是商人世家..。。。。 因此家境还算宽裕。
钱学森是什么家?:钱学森是干什么的
钱学森简介
--------------------------------------------------------------------------------
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 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科学家。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38年获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曾任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现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研究员。
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学森是什么家?:钱学森的家庭背景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早年赴日本求学,1911年回国,曾担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钱均夫与蒋百里是莫逆之交。蒋百里被誉为“现代兵学之父”,当时就任国民政府保定陆军学校校长。蒋百里与其日本夫人生有5个女儿,钱均夫只有独子钱学森,蒋家答应将三女蒋英过继给钱家。
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蒋英也跟随父亲远赴欧洲,在德国柏林上学,两人相互的书信传情,更加深了两人的情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蒋英到了美国,当时钱学森已经三十多岁,蒋英也有二十四岁,为了各自的事业,他们再次推迟了婚期,直到1947年,他们才在上海举行婚礼。
扩展资料:
一、个人作品
《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关于思维科学》、《论地理科学》、《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创建系统学》、《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钱学森论火箭导弹和航空航天》等。
二、出国以前的钱学森
钱学森于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市。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
1929年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七届庚款留美学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学森
钱学森是什么家?:钱学森是什么学家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
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他出生于1911年,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钱学森在美国的名望很高,但是在1955年他还是放弃了在美国优厚的待遇毅然决然返回了中国,在回国的过程中也是经历了艰难险阻。美国的一个海军高官曾经说过一句话“钱学森的作用可以顶五个师,我宁愿打死他,也不会放他走。”
扩展资料:
钱学森是举世公认的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20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他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
以上就是关于钱学森是什么家?,钱学森的家庭的全部内容,以及钱学森家族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悠生活】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toplearningteam@g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