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句诗出自南宋陆游之口,因为这句诗道出了艺术创作的真谛,所以流传千古,被后人奉为圭臬。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是好文章,怎样写出好文章,写出好文章的必备条件是什么。也就是说,好文章是浑然天成的,像一块璞玉,被偶然得之,但前提是必须有过硬的得之本事。古人真会说话啊,真理往往就涵盖在一句话中。
中国是一个崇尚诗歌艺术的国度,确切地说,从周朝开始,中国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从诗经到楚辞,再到唐诗,直到现代诗,其间不知产生了多少诗人,每一位诗人都像天上的巨星熠熠生辉。但唯独李白被推为中间那颗最亮最大的星,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李白的诗歌纯净自然,没有雕琢,意境优美,音律感极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其舒服,这就是陆游在《文章》中所言的那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诗歌。
比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送别场景,朋友孟浩然从黄鹤楼辞别,到扬州去,主人我去送别,眼看着白帆远逝,只留下浩浩汤汤的江水。人生在世,大抵都有过送别或被送别的经历,寻常人往往为惆怅所困,没有再多的感受,大脑也好像很懂得主人的心情,马上切换画面,让主人尽快忘掉刚才那送别的场景。但是在诗人李白这里却别有一番情趣,他不愿马上离开,而是眼望天际,久久伫立,沉浸在一种唯美的画面中。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送别的惆怅,而是把整个送别的内心活动置于天地间,与黄鹤楼、碧空、白帆、长江等实物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物我交融,气势宏大,意境深远的情境,赋予诗歌不一般的意义。同样的场景,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感受,在一般人眼中是寻常事,在诗人眼中便是千古绝唱。
再比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独坐在那里,看着敬亭山,高天上不见飞鸟,也不见流云,突然感觉到物我相望,物我交融。诗人在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让山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使得全诗生机勃发,极富感染力,让读者也沉浸其中,一起共鸣。仔细揣摩,这场景比送别的场景还要简单,还要寻常,毫无疑问地说,这是人人都有过的经历,而且没有人不感觉到这大概是世间最枯燥乏味的事。但被诗人李白写得苍凉旷古,意趣横生,画意深动,意境悠远,大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情境。这是多么神奇的一只妙手啊,有谁能说这样的诗歌不是妙手偶得呢。
李白的诗因为天然去雕饰,妙手偶得之,成为千古绝唱。同时也把自己推上了唐朝诗歌艺术的巅峰,成为了中国诗歌艺术的代言人。那么返回来讲,难道同道诗人都没有像李白一样的妙手吗?确切地说有,但是他们没有李白更突出,更明显。李白的诗好像句句得来不费工夫,几乎每一首诗都是浑然天成,妙手偶得。而同道诗人也有妙手偶得之,但整体来说,比如屈原多苦涩,杜甫多沉重,白居易多浅近,李商隐多晦涩,王维多苦心等等,他们的诗似乎都来之不易,似乎都是经过千锤炼之后得之,缺乏李白那种上天入地、纵横驰骋,来去自如,顺手拈来的快意。李白的每一首诗都似圆润的珍珠,飞溅的浪花,晶莹剔透,美不胜收。他用不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辛苦用功,也用不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刻意为之。
所以说,好的作品出世需要有一定的运气,还需要有一定的本事。正如我们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但你必须有迎接机会的准备。也就是说你要写出好文章,不仅要到生活中去发现,还要有写出好文章的本事!
鸟鸣涧的诗句意思注释中心思想
【作者介绍】
王维,作为一代“诗佛”而崛起于盛唐,他从小就与佛门有缘,王维家庭本来信奉佛教,所以他生下来即命名为维,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作品介绍】
《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原文】
鸟鸣涧⑴
人闲桂花落⑵,夜静春山空⑶。
月出惊山鸟⑷,时鸣春涧中⑸。
【注释】
⑴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⑵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⑶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⑷月出:月亮升起。惊:惊动,扰乱。山鸟:山中的鸟。
⑸时鸣:偶尔(时而)啼叫。时:时而,偶尔。
【白话译文】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创作背景】
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据《新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于开元初进士及第后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事被贬为济州同仓参军,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张九龄执政才返京任右拾遗。对于王维的这段履历,绍籍越文化研究者竺岳兵在其《王维在越中事迹考》中认为:“唐开元八年至开元二十一年将近十五年间的王维原来在吴越漫游。……有充分的理由说他的《鸟鸣涧》、《山居秋暝》、《相思》等名篇作于越中。”王维漫游若耶,触景生情,联想到前人描写若耶溪的名句,欲与古人争胜厘毫,“出蓝”而“胜蓝”,于是有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联以动写静的精彩诗句。从《鸟鸣涧》诗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分析,此诗应作于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为王维青年时代的作品。
【赏析】
这首写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涧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 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
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一句古语,古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而我们在低吟浅酌之时,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画面之中。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该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一句古语,古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而在低吟浅酌之时,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画面之中。
妙手偶得之的上一句 陆游
妙手偶得之的上一句是文章本天成,出自陆游的《文章》。这是一首淡写文章的诗。讲的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道理,意即好文章本来是自然天成,大手笔无非是偶然得来。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在提出问题以后,举了正反两方面的例证,最后发出不能复见后夔的感概。其实作者所说的“天成”,并不就是大自然的恩赐,而是基于长期积累起来的感性印象和深入的思考,由于偶然出发而捕捉到灵感。只要能做到“纯粹无瑕疵”和“巧拙两无施”,便是好文章。清人刘熙载说:“西江名家好处,在锻炼而归于自然。放翁本学西江者,其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平昔锻炼之功,可于言外想见。”
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什么意思
剑南诗稿·文章 陆游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力。
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后夔不复作,千载谁与期?
【释义】此段意为:文章本是不假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纯白没有瑕疵,并不需要人力去刻意追求。你看古代的彝器(青铜祭器),精巧、笨拙都不能改变。汉代离先秦最近了,但文章的深厚、浅薄已有了很大的差异。胡人的音乐是怎样的?就是一些管弦与丝竹。后夔(传说是舜的乐官)不再写音乐了,千年以来,谁又能跟他相比拟呢?
以上就是关于妙手偶得之的上一句,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的全部内容,以及妙手偶得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悠生活】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toplearningteam@g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