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靖海侯施琅为何要投靠清朝平定台湾呢
因为反清队伍早已经产生了矛盾,团队分崩离析其实非常明显,加上施琅和郑成功的关系恶化,投靠清廷对于施琅未尝不是个好选择,他的后代也得以重用。
施琅是作为海盗郑芝龙招募的一支军队中一员,在郑芝龙招募的这些兵马之中,施琅很快崭露头角,当上千夫长。由于后来他清除了浙江、江西等300多处的匪患成为了游击将军,在他投奔郑军的时候,清军入关,明朝灭亡,他就跟着郑郑芝龙投奔了清朝。
后来在郑芝龙等人的拥戴下,南明产生了第二个政权隆武朝廷。而他也就跟着一起加入了这个政权,并得到了升迁,相继被提拔为佥都督、左冲锋。而后来由于这个政权遭到了清兵的打击,他也没有像郑成功那样的正义果敢和军队资本不得不守清军驱使,降了清朝。
而到之后他又受人劝说,加入了郑成功的队伍,想要反清复明,而后来郑成功知道施琅陷入困境,特意前来救援,此时他就当机立断又归附了郑军。他并没有什么忠君爱国舍生取义的政治理想,更多的是随波逐流,为了自我的利益。
而后来又因为军费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他与郑成功两人又起了许多矛盾,两人闹得很不开心。之后他又与部下发生冲突影响了内部团结,郑成功逐渐开始打压施琅。后来面对居功自傲的施琅一再挑衅并突破底线,郑成功终于忍无可忍设计捉拿了施琅并扣押了他的家人。而施琅最后死里逃生,一气之下又投靠了清朝。
靖海侯施琅的后代结局如何了
关于收复宝岛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国姓爷郑成功,但其实还有一位靖海侯施琅。
只不过,郑成功是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宝岛,属于对外反侵略战争,后世自然要大加赞扬;而施琅不过是人民内部的战争,说来说去都是一家人,实在没啥好宣扬的。
再者,施琅本人又属于是从明朝这边背叛过去的臣子,所以清政府自然也不好大肆歌功颂德,尤其是从乾隆时代开始,出于忠君思想的需要,对于类似施琅这种叛节之人,清政府都是有意无意的做淡化处理,在这种背景下,施琅的知名度,自然要远低于郑成功。
在收复台湾之后,施琅被康熙授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并从此负责治理宝岛这片地区。
然而,施琅在治理宝岛时,却规定奔赴宝岛的人不许携带家眷,也就是不许老百姓在宝岛扎根;并且,他还不允许惠州、潮州地区的人与宝岛往来,这一政策后来成为两岸往来的最大障碍。
不仅如此,施琅攻占宝岛后,将宝岛的田产收入都归于自己名下,据统计,施琅名下拥有的土地,几乎占据南宝岛已开垦土地的一半之多。对于那些无田无地的澎湖渔民,施琅也不放过,他向渔民们勒索“规礼”收入私囊。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宝岛被日本占据,施琅家族在宝岛的势力才被瓦解掉。
公元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施琅逝世,享年75岁,清朝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施琅一生共有八个儿子:
长子施世泽,早年已经过继给其亡兄施肇科为儿子。
次子施世纶,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清官,“以廉名第一达主知”,曾担任江宁(今南京)知府,其在民间又被人称作“施青天”。后来的人根据他的事迹写成了《施公案》,是中国十大公案小说之一。施世纶也和包拯、海瑞、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清官”。
至于三子施世骝、四子施世骥、五子施世騋、六子施世骠、七子施世骅,都在朝堂里担任一官半职,基本上都是武职,没有什么太多出彩的表现,后世子孙也大都默默无闻。
至于小儿子施世范,他是施琅唯一一个没在朝堂担任官职的儿子。不过,因为施琅临死前,特意奏请康熙皇帝,请求让自己这位小儿子继承自己的爵位,于是在施琅死后,康熙特意恩准由这位施世范,承袭“靖海侯”的爵位。此后这个爵位,一直传到清朝灭亡。
施琅纪念馆图片
施琅故居即靖海侯府位于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坐北朝南,占地2500余平方米,系施琅受朝廷封赏,返乡大兴土木重建的祠堂,并建造家庙、侯府、都衙、东衙、西衙等8座相毗连的庞大官邸。
靖海侯府始建于清朝初年,成于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原为三落(现存二落)双护厝大型建筑,墙体大多采用“出砖入石”和“一斗一卧”。硬歇山顶式的典型皇宫式,五开间、穿斗式建筑,结构精巧。前附石埕,后带花园,呈长方形,规模恢弘。 绩光铜柱坊位于同安区大同镇顶头村东公路旁,建于清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系为褒彰靖海侯施琅统一台湾的功勋而建。绩光铜柱坊为1982年同安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坊坐南朝北,石构,四柱三开间,面阔9.55米。明间为双层楼阁,鸱尾重檐,高9米,顶层正中嵌置饰有缕空蟠龙纹的“恩荣”题匾。明间正、背坊分别横镌楷书“绩光铜柱”、“思永岘碑”,下坊板镌施琅生前所获官阶爵禄,横架梁上双龙火珠纹饰。两次间低于主间,面阔各1.25米,正、背面枋板上分别镌有施琅之子施世骠及同安之县刘兴元、教谕江山钸甫等立坊官员的结衔题名,横架梁上浮雕大舜耕田、太公钓鱼等人物图像。坊柱方形,四柱基部前、后各附夹石雕狮座一对。此坊于1994年因拓宽公路东移15米,是本地区规模较大装饰较考究的功德碑坊。“绩光铜柱”典出西汉伏波将军马援事迹;“思永岘碑”,典出西晋名吏羊枯事迹。建坊者以此歌颂施琅好比马援建立的功勋,表彰施琅像羊枯那样有德于民,值得怀念。
施琅的八个儿子
康熙觉得施琅的儿子应该不是那么不可靠的人,下令查明事件真相。 原来钦差的随从巧取豪夺,到泰州后,在施耐龙那里钉钉子。 对于这样的清官,康熙为什么要惩罚呢? 所以康熙提拔了他。 此时,康熙第一次明白施琅不称赞老二的理由。 因为凭施里伦的个性发迹是迟早的事。 早点暴露他,反而容易成为别人的眼中钉。 多年后,康熙终于明白了施琅的意图。
康熙二十七年,有人向泰州知府施世纶目无君提出控告,希望康熙被严打。 康熙看了奏折才知道,原来他派去监督堤坝的流氓被施里伦处罚了。 这些侍从都是非凡的人物,但他们一行人却代表着天子的脸。 施耐龙有多大的胆量? 这个尼龙是谁? 康熙一问人才,才知道这个人是施琅的老二。 看过《康熙微服私访》的人可能会想起另一个大清官——尼龙。
为什么要单独拿起尼龙说话,主要是因为他和这些人物不同,尼龙是典型的官二代,他的父亲是靖海侯施琅。 封建专制时代,一个官二代能这么清廉,确实非常罕见。 尼龙是施琅的次子,顺治16年出生。 康熙平定台湾时,水师提督施琅是前线主将,施世纶赶上了这个大好时机,幸运地加入了平定台湾的行列。 这也为他将来进入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
施琅杀死犯法的亲兵曾德再次激怒郑的成功,从而使施郑矛盾升级,郑下令逮捕施琅父子三人。 之后施琅用计策逃脱,郑勃然大怒,杀了施父大宣及其弟弟表示。 施琅被俯冲,先是任同安副将,后任同安总兵,1662年晋升福建水师提督,后平定台湾,顺利招抚郑氏集团。 然后上疏清廷,将台湾纳入中华地图。 终于得到康熙皇帝的支持。
以上就是关于靖海侯施琅,靖海侯施琅为何要投靠清朝平定台湾呢的全部内容,以及林靖海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悠生活】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toplearningteam@g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