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知行合一的当代价值研究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你理解对了么?
提到知行合一,那真是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其中比较普遍的解释: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还有比较大众化的:
思想和行动相统一
再有就是比较浅薄的:
想到就要做到
另外还有老外的解释:
Knowing is doing或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这些都是在工作中常常听到的,
虽然每次我都很委婉地表达中国智慧微辞大义,
体悟不分对错,对自己有帮助的就是好的。
但话可以这么说,面对学术时严谨的态度还是得有。
那么以上的基础理解,我们都占了几条?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大家是不是都听过一句话:道理我都懂,但我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句话好像是韩寒发明的,能被广大传播,证明他说出很多人的心声
很显然,说出这句话的人,一定没有学过阳明心学,没学过的人是不会知道知行合一的真谛的。
在节目中,主持人和演员反复强化阳明先生对知行合一的诠释: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
为什么说“行”是功夫呢?哪些又叫“主意”?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美女,偷偷想着我要把她shui了
然后阳明先生告诉你去睡吧,把梦想付诸于行动就叫“行”的功夫。
如果知行合一是这样的,那这个世界就乱套了,很显然说不通。
那么第二个例子
还是看到一个美女,偷偷想着我要把她shui了
但是你很纠结,你觉得做人好像不能这样,否则和禽兽有什么区别?
于是你心中那个正义的声音渐渐把邪恶的念头给压了下去。
那个正义的声音,就是你的“良知”,那个纠结的过程,就是你修身的功夫。
所以“知行合一”字面的解释是:良知与言行合为道!
哦豁,这样一说大家就明白了。
原来遵从良知的实践,才叫知行合一。
但是马上我们又发现新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不应该做,但是还是做了
知行合一说起了简单做起来太难了。
如果你也产生了这样疑问,那你还是没明白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说得很清楚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一句话:你有怎样的知就有怎样的行!
我们常说的无可奈何、迫不得已,习惯使然等这些其实不过是一种托词
我称之为“人格美容”
即把“可耻”包装成“情有可原”
再来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不应该闯红灯
那平常我们有没有闯过红灯呢?
多少都有过对不对?
回想一下我们最近一次闯红灯的原因是什么?
A赶时间 B车少没事C别人都走我为什么不走?
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也会告诉我们不能闯红灯
但是还是闯了
为什么会与道理背道而驰?
因为很简单,有些道理我们虽然知道,但心中其实深不以为然!
因为深不以为然,所以你内心真正认同的道理是:闯个红灯而已,没事儿!
大家明白了么?
要说天理,你知我知圣贤知。谁都知道
但是这个“知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圣贤的“知”叫真知、深知、正知
我们的“知”叫假知、浅知、错知
你有什么样的知,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行
我们的行,背后全是自己的修养。
我们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其实什么都不知道。
等有一天闯红灯被车撞了
你哭天抹泪的要死要活:
为什么道理我都懂,但还是没过好这一生啊?
不行而求知,终究不会知
所以以后不要再轻易说“我知道”了,做到才叫“知道”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现在我们知道了
良知就是天理
言行合乎天理就是知行合一。
但是又有个问题:
每个人都有一把道德的尺子,你说你是对我,我说我是对的
比如老板说最近公司资金紧张
我们应该同舟共济,工资下个月一起发
员工就不乐意了
我是来挣钱的又不是来做志愿者的
我还等着钱养家呢!
公司的确遇到了难关,这个时候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合情合理
可员工确实也有员工的难处,员工也没错
那问题就来了
大家都是问心无愧
到底谁的良知才是真良知?
你看,一个简单的知行合一,真正运用的时候发现这也是问题那也是问题
于是有人就跑出来标新立异:
跟你们说了阳明心学是唯心主义,还不信!
小样,就你能耐
圣贤都没发现的问题被你发现了
你比王阳明还厉害!
言归正传
刚才我们是不是说“知”有一个分水岭
往上走叫真知、深知、正知
往下走叫假知、浅知、错知
那如何断定我们的“知”是真知呢?
或者说良知到底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答案是:有!
真知从哪里来?
真知不是我们凭借自己的三维坐标想当然的衡量
只有从实践中获得的才叫真知!
换句话说
你以为的唯心主义
其实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哲学观。
小时候父母都说要好好读书
有多少人和我一样
人到中年才懂这句话的真谛?
好好读书这个道理
对于走过人生弯路的你我而言,
和对于还在学校里浑浑噩噩的下一辈
谁是真知?
谁是假知?
只有实践过的道理,才会有深度认同!
同时,放到实践当中,我们会发现真理并非一成不变
具体问题自然需要具体分析
不然王阳明为什么要说“行”是知的功夫?
没有“行”,我们的知是冥想,是妄想
没有“真知”,我们的行是盲行,是妄行
用毛主席的话来说,不是教条主义,就是机会主义。
就好像刚才那个老板和员工的例子
你不参与到企业的经营,你不会懂得老板的无奈
老板不深入基层,就不会懂员工的难处
如果做决定之前彼此之间都做一个调查研究
相信原本的冲突一定会在双方的共情下达成比较合理的方案
王阳明把对真知的追求,称之为“致良知”!
当然先生对“致良知”的解释并非是用马克思这一套
我为了深入浅出,结合了二者之间的关联
这样来理解“致良知”就有可操作性了。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王阳明与徐爱
正德八年,王阳明和大弟子徐爱在浙江宁波与日本大师了庵桂梧结缘。
我看到市面上很多网文包括个别书刊说了庵禅师是王阳明的终极粉
其实这种是说法有待考证
阳明先生初识了庵禅师时,心学尚未成体系,学术观点上自创知行合一以外,便是立志之说
而了庵禅师当时已有87岁高龄,是日本有名的五山大老之一
自小便与佛门结缘
多次代表日本与中国经商、文化往来
在中国结实很多有识之士,比如阳明先生的父亲就是他的挚友
而王阳明与他认识时闲居副职,学术还未成集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堂堂一国太师实在没有理由对王阳明顶礼膜拜
但是两人确实一见如故,王阳明对了庵的法容深表敬服
还与他辩论佛教空宗,由此体察中日两国学术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异同
因为一手资料的匮乏,有些推测未尽真实
但中日两国一致推断就是由这位了庵大师在与王阳明见面后带走了部分阳明真迹
关于阳明学传播的佳话,日本学者一直评价很高
铃木由次郎就曾有言:
作为室町时代五山的一个禅僧,能在彼地亲交于王阳明并接触到他的学术,这在我国阳明学研究上必须注意的事。
后来日本许多学者在传播阳明学的时候,干脆直接从了庵禅师说起。
但是很遗憾,了庵禅师回到日本后第二年便去世了
而且当时程朱理学是日本社会的主流思想
阳明心学并未得到发扬光大
然而冥冥中仿佛一切早已注定
133年后,日本有位学者,因不满主流思想的桎梏,无意间一次翻阅,
竟发现阳明心学解除了他多年来心中的困惑:
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是圣贤。
武士的忠诚并不因为他是天皇,
而应该是对心中的信仰和真理忠诚!
从此,日本开启了“思想自由,人人平等”的启蒙运动,为百年后的明治维新垒砌了思想基石
这个人的名字就叫中江藤树
他的出生与王阳明的龙场悟道
不偏不倚,刚好相隔100年。
中江藤树(1608-1648)
在中间两百多年时间里,日本涌现出许多心学大师
那么,在日本盛行的阳明心学,他们又是如何理解“知行合一”的呢?
明治维新之初,日本派一个岩仓使团到西方与列强谈判
希望能通过谈判,取消各种不平等条约
但是实力的绝对悬殊,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日本人比我们更早体会到
被拒绝后,岩仓使团没有灰溜溜的回国
在国库空虚,财力不支的情况下
他们花费巨资
用一年零10个月的时间
详细考察了英美德法等12个经历了资本主义改革的强国
这一年多的考察和学习,才真正奠定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基础。
是什么推动了岩仓使团的考察和反封建的决心呢?
四个字:知行合一的力量
岩仓使团的核心人物都对阳明心学推崇有加
章太炎先生说:“日本维新,王学为其先导”
高濑武次郎(日本天皇的老师)则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整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王学所赐予。”
毛泽东在写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后出差不多4个月,针对当时中央频频发出的错误指令
写出《反对本本主义》这篇巨著(点击过往文章)
《毛选》里的经典语录,至今依然受用无穷
文章中有几句经典名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
即使日本从未接触过什么大胡子主义
凭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逆天改命,摇身一变成为中国的头号敌人,跻身列强
结束语
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有句名言: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因为解放人们的双手
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因为解放了人们的大脑
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因为阳明心学将会带领大家,解放我们的灵魂!
中国儒家四大圣人是谁
儒家是我国的主流思想,能获得如此成就,和儒家诞生了很多的圣人有关。那这些圣人都有谁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了儒家四大圣人介绍,希望对你们有用!
儒家圣人:孔子
第一位肯定是要算孔子了,那是将儒家发扬光大的圣人。
在孔子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有名气了。鲁国人都知道孔子在礼仪很有研究。孔子的儿子出生时,当时的鲁国国君派人送来了一条鲤鱼,所以孔子给儿子起名孔鲤。当时,孔子的身份是士,就是统治阶层中最低的一级,能得到国君的礼物,是多么大的荣誉啊。
孔鲤先孔子而死,所以祭孔有两样东西是不能用的,一个是鲤鱼,源于孔鲤;一个是豆腐,因为他的死对头——豆腐的发明者刘安老是骂孔子。
孔子在50岁---55岁期间,先后担任了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等职务,最后“行摄相事”。就是代理行使各种行政权。经过孔子的治理,鲁国大治,国力提高,令当时的邻国---齐国群臣大为震惊。
在齐鲁会盟时,孔子随鲁定公会盟。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带上鲁国军队。在会盟时,据理力争,让齐君归还了之前占领的汶阳之地。(阳虎叛乱时,把汶阳之地献给了齐国)
性情中人
对弟子,他是和风细雨、循循善诱,有时还不失风趣幽默。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周游列国时,一次颜回遇到危险而掉队,等颜回赶上孔子的大部队时,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回回答说:“老师您还健在,我怎么敢先死呢!”
可惜的是,因为长期营养不良,用脑过度,颜回还是先孔子而去了,孔子当时大恸。孔子平时 教育 学生时,经常说喜怒哀乐要有节制,有弟子就问老师这样算不算过于悲痛了。孔子说:“如果对颜回不这样悲痛的话,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悲痛呢?”其实,颜回过世时,孔子比自己的儿子孔鲤过世时还要悲痛。
孔子对颜回特别钟爱,孔子曾说颜回是弟子中最好学的。颜回悟性也很好,并且颜回比孔子小许多,其他弟子年龄大都比颜回大。孔子是希望颜回来继承自己的衣钵的。
子路也是孔子特别喜欢的弟子。因为子路性格直,不会变通,孔子经常提醒子路,想尽一切办法希望子路可以学会变通。可惜的是,最终子路还是因为自己的直,而死于卫国内乱。
子游担任武城宰,就是武城的长官。用孔子教自己的礼乐来教化百姓。孔子和其他的弟子来武城,看到这一切,就说:“杀鸡焉用牛刀”。子游就很认真的向孔子解释,最后,孔子说,“我之前说的是玩笑话”。
射箭 高手、驾车高手
射箭和驾车都是当时的贵族应该必须掌握的技能,是属于“武”的方面,也是“六艺”中的两个科目。
当时,季氏的一个家臣阳虎(或叫阳货)也是这两方面的高手,孔子和他比试,最终阳虎输了。想当时,两个人比赛的时候,一定是很轰动。
音乐达人
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孔子答到“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孔子也可说是一流的音乐鉴赏家,《韶》相传是尧舜时的乐舞,孔子在鲁国一直没有机会听过,后在齐国的某次宫庭宴乐中终于欣赏到了,孔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他还善于击磐,磐声很有感情。孔子在黄河岸边听到晋国大夫窦鸣犊、舜华去世的消息,回到陬乡,作琴曲《陬操》用以寄托哀思。孔子很喜欢 唱歌 ,他常常让别人唱歌,唱得好,就让他继续唱,然后自己跟着学。在他临终前的第七天还对着子贡唱歌。
懂得变通
鲁国规定凡鲁人在国外见到本族人被卖当奴,可赎之回国库报账。孔子学生赎一奴,却不报账,人人夸学生高尚。孔子很不满,学生问救而不报账,岂不更高尚。孔子骂:呆货,以后别人要是赎了奴去报账,就会被骂不高尚;不报账,做好事又成了亏本的事。渐渐人们就会装没看有人做奴,渐渐就没人做好事。孔子的弟子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用牛来酬谢他,子路收下了牛。孔子知道后 对子 路说:赞!这样的话,鲁国人一定都会救溺水的人了。
子路、子贡、颜子在一起谈论待人之道。子路说:“别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也用不善待他。”孔子评价道:“这是没有道德礼义的夷狄之间的做法。”子贡说:“别人用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就引导他向善。”孔子评价道:“这是朋友之间应该有的做法。”颜子说:“别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也以善意待他。”孔子评价道:“这是亲属之间应该有的做法。”
儒家圣人:孟子
公元前三百七十年,在鲁国都城和邹国都城之间的马鞍山下的凫村,孟子诞生了。时间过去了两千多年,我们徜徉在柏树森森的孟母林里,依然会为那曾经有过的伟大母爱感动不已。一位寡母携着孤儿,从凫村迁到集镇庙户营,再迁到邹城南关的一所学宫旁,就是为了给儿子营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儿子终于可以上学了,这位含辛茹苦的伟大母亲又会为了教育逃学的儿子,狠心将正织着的布用刀斩断,直至孟轲幡然醒悟、立志苦学。
在这块有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的 故事 的土地上,一位姓孟,名轲,字子舆的人,就要使蜿蜒的圣脉陡然奔腾为波澜壮阔的大江了。
心怀忧国忧民、继往开来之志的孟轲,踏着齐鲁大地向昊天发问:离开圣人的年代这样不远,距离圣人的家乡这样迫近,谁是他的继承人呢?他向世人宣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这位孔子的火尽薪传之人,犹如一颗夺目的巨星,升起在战国中期的思想政治舞台上,带着一个知识分子的骨气,带着一位大丈夫的豪气,也带着热气腾腾的爱民之心和那颗巍然宏富、沸腾着民本思想的大脑。尤其在中国的知识人熬过了两千多年专制机器的抟弄、威逼、压迫、利诱、虐杀、异化与重塑之后,而以其软骨与奴性(最与知识分子本质相悖的自私性)取辱于世的时候,有着浩然正气的孟子,越发显得珍贵。
他非但义无反顾地继承了孔子开辟的圣道,更把这条人文主义精神的道路拓展得更宽更长。虽然他“屈居亚军”而为亚圣,甚至在崇拜冠军的当今受到了某种冷落,孔子的出生地曲阜孔庙、孔府、孔林,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高达两千三百多万元,而孟子的家乡邹城的孟庙、孟府、孟林的门票收入,每年才仅有二十多万元,但是观瞻历史的长河,孟子正是以其继承发扬丰富了孔子思想并进而和孔子共同创立了儒家学说而名垂千秋万代。他赞叹孔子“自有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者也”,“孔子以后一人功不在禹下”。他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和孔子一样,他也有着自由的灵魂和独立的人格,其生命甚至更具阳刚之气和沛然的张力。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孟子则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和老百姓共同前进);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他甚至向天下宣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当历代专制统治者,沾沾自喜于广大士林屈服于暴力与利禄的利诱之下时,孔子与孟子早已在中国历史的源头处,巍然树起了大丈夫的凛然形象!
怀着“治国平天下”的壮志,孔子周游列国,孟子也周游列国,虽然都不能见用,却将一个心系天下的热怀留于后世,将一个伟岸的人格示于后人。对于掌握着钱财权力的各国诸侯,他们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孟子甚至在心理上也居高临下般居有着天然的自信与优势,堂堂正正,气宇轩昂。他底气十足地说:“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他这样谈自己周游列国的体会:“说大人(向诸侯进言),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齐王送给他一百镒上等的金子,他傲然拒绝:“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收买的呢)?”
对于封建纲常中最为核心的“君君臣臣”,孔子鲜明地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使君以忠”。到了孟子,他更进一步提出了“君之视臣如草介,则臣视君如寇仇”。难怪那个刚当上皇帝的朱元璋读到这里便“龙”心震怒,一下子露出了封建统治者的狰狞面目,立马罢了孟子配享孔子的资格,将其赶出了孔庙。是的,他们都还没有脱出统治者的窠臼,但是毕竟,他们敢于站起来,与统治者“分庭抗礼”了。
孟子清醒地看到,春秋以来,各诸侯大国“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由此,他公然发出了“春秋无义战”、“善战者服上刑(好战的人应该服最重的刑罚)”的呐喊,对春秋以来的兼并战争给予了根本性的否定。
真的,摸寻历史的边角,常常会碰到早已被人忽略的金子。有这样一件事我们不应当忘记。当时鲁国曾经和邹国发生冲突,邹国的有关官吏死了三十三人,老百姓却一个也没死。老百姓非但没有死,还眼看着他们的上级去死而袖手旁观。对于这件事,孟子是这样看的,他对邹穆公说:“活该!谁叫你和你的部下平日里残忍地对待老百姓哩!”古与今,说远就远,说近也近。试想想,如果当下的官员们遇个好歹,百姓们恐怕不止是袖手旁观吧,幸灾乐祸的也许不在少数。为啥,这些醉生梦死的当权者一个个作得真是天人共怒了。记得《书·汤誓》里好像有这样一句话“曷日丧,吾与汝偕亡”,是夏代臣民指着太阳咒骂夏桀的,意思是“你几时灭亡,我情愿与你同归于尽”。一个政权的当政者腐败瞎包、天怒人怨到这种地步,其离崩塌倒台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这个“亚圣”果然了得,定了个以老百姓的利益为准不以压迫者的利益为准的规矩。我们不是可以从“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现代标准里,听到响亮的历史回响吗——虽然以这个 口号 夺取政权后又忘却甚至背离了这个口号。尤其让后世受用无穷的,也许就是孔子、孟子的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吧?是孟子第一个提出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与民同乐者则王矣”。他有孔子有教无类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地提出了教民富民的思想:“不教而用,谓之殃民”,“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而重民轻君的思想,则更是他民本思想的精髓。他说诸侯的天下是人民给的,百姓的眼睛就是天的眼睛,百姓的耳朵就是天的耳朵。最让天的百姓世代不忘的,还是这样一句包含着铮铮真理之音的 名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实,圣人不圣人无所谓,一句“民贵君轻”,不是就让孟子千古长存了吗?我曾经在一首《孟子》的诗中这样写道:“我和冬夜共读《孟子》/人也感动/天也感动/心和宇宙/齐舞翻飞的雪旌/等到芳草萋萋/思友如渴/再越过时间的阡陌/去会亚圣/正值杜甫在座/还有兰考的老焦/共坐品茗/鼓日弹月/慷慨高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中国也是可以骄傲的,是中国的孔子、孟子(以及他们那个时代的争鸣不已的“百家”们),最早为人类点亮了文明进步的灯盏;做一个中国人也是可以自豪的,在人类思想的崇山峻岭中,有着我们孔、孟两个大知识分子筑起的精神的山岳。
儒家圣人:朱熹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理学思想
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分为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论、人性二元论。
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
理是事物的规律。
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教育思想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朱熹在 总结 前人教育 经验 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 方法 。
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 儿童 道德行为习惯。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科学思想
朱熹阐述“格物致知”时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认为对天文、地理、生物、农业、气象等万事万物都应该研究。
朱熹对于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著名天文学家张衡的《灵宪》以及历代天文地理知识都有涉猎,特别是对北宋自然科学家沈括名著《梦溪笔谈》钻研尤深,使得《梦溪笔谈》成为其科学思想的来源之一。
重建书院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朱熹在世之时,曾经整顿了一些县学、州学,又亲手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含、考亭书院,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且还亲自制定了学规,编撰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为封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学者,形成了自己的学派,即”朱子学派“。
主要成就
文学上: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
书法上: 朱熹也善书法,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尝学曹孟德书,后攻钟繇楷书及颜真卿行草,一生临池不辍,书法造诣精湛,笔墨雄赡,超逸绝伦。
个人著作
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主要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韩文考异》《小学书》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儒家圣人:王阳明
有一种说法,中国历史上能达到圣人标准的只有孔子和王阳明,曾国藩只能算半个。
《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的这“三不朽”,成为后世评价圣贤的标准。
“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这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
后人对王阳明和曾国藩作比较,大多数认为王阳明的格局气象更大,就是曾国藩本人也是处处效仿、追慕王阳明的,他曾经说:“明代论学,每尚空谈,惟阳明能发为事功。”“阳明之文有光明俊伟之象!”
王阳明作为心学宗师,有完整的思想架构,融合儒、释、道三家之精华,独创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三大命题的阳明心学,影响不限于中国,而是整个东亚儒家 文化 圈,特别是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影响,近代章太炎指出:“日本维新,王学为其先导。”这里的“王学”指的就是传到日本的王阳明心学。
曾国藩“调和汉宋”的主张是对他那个时代学术思潮的接受。”(“调和汉宋”指的是兼用汉代学问的考据和宋明理学的义理。)
曾国藩又强调“四门并重”,“四门”是义理、考据、词章、经济,这说法也是综合自当时的宋学一派。
曾国藩的思想是综合自前人和同时代人,在深度上无法和王阳明比较。
在“立言”这个标准上,王阳明远远高过曾国藩。阳明的心学开创了一代学派,并且是振聋发聩的学说。曾国藩确实也著书立说很多,但是多停留在道德探讨、为人处事层面,哲学层面比阳明差得很远。
在修身方面,王阳明洒脱,纯粹,新婚之夕出去遇到一个道士,竟然和对方一起打坐了一夜,直到被家人找回;要格物致知,就真的对一丛竹子格了七天七夜,直到生病;带兵打仗,就用各种诡诈手段;讲学就一心宣扬良知之学。
王阳明有一个无比强大的内心,纵观其一生,没有任何困难能难倒他,他的信念,已经完全坚强到了极致,而他思想中认为不需要不重要的,他也一点点都不在乎,比如功劳,官位。
即便所有人都质疑他,他依然可以说:“四方英杰,各有异同,议论纷纷,多言何益。”他说不在乎,他就真的不在乎。
曾国藩则隐忍,“打掉了牙和血吞”,在战败之后也曾经愤而投水自杀,但最终还是屡败屡战,直至最后成功。这种隐忍,往往会被人视为懦弱,他的学生李鸿章曾经直言他的老师,说他“懦极”,即做事胆小,谨慎过度、迟缓、效率低下。曾国藩并不怪其无礼,而欣然表示同意,曾国藩同时也有反省自身不足的习惯。
总的来说,曾国藩一生多纠结。
在齐家方面,王阳明早年一直无子,过继了一个儿子王正宪,晚年有了一个亲生儿子王正聪,王阳明去世时,王正聪才五岁,两年后,王正宪就闹起了分家。再到后来,王正聪的后人为了先祖爵位的事情闹得不可开交。可以说,王阳明的后人都不成大器。
曾国藩则大大不同,不但他的“家训”流传天下,他的后人也出了不少大人物,整个曾国藩家族后人到今天还是有影响力的。
在事功方面,军事上,王阳明在不费朝廷一兵一饷的前提下,选练民兵,平定了为祸南方四省的大规模叛乱;又在朝廷高层的掣肘下,率领没有实战经验的民兵,仅用35天就击溃了宁王朱宸濠的数万精兵,一举粉碎其蓄谋了几十年的篡位大计;而南赣剿匪、征广西思田更是体现了王阳明抚剿并用、文武兼修的军事思想,将兵家权谋上升到了“此心不动即为术”的化境。
曾国藩带兵打仗,确实很一般,他亲自指挥的战役基本都是败仗,全赖一帮有识之士鼎力相助,才有最后的胜利。曾国藩虽然不是将才,却是很好的帅才,能统领一帮风云人物,建功立业,这是曾国藩最大的才能。
王阳明在繁忙军务之外,还时时给一帮弟子讲学。曾国藩的幕府聚集了一群读书人,经常讨论经史学问。
曾国藩或许军事、吏治才能弱于王阳明,但毕竟际遇不同,作为晚清重臣,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参与发起洋务运动,政治影响力大。所以从“立功”标准看,二人差不多。
猜你喜欢:
1. 浅谈儒家的“信”与“忠”
2. 圣人孔子的生平事迹
3. 古代文化知识选择题
4. 中国历史上的20位圣人
5. 论语心得君子之道有感
阳明心学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启示
盛和夫经营哲学就来自于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只有唤醒企业所有人的良知,回归初心,守住本心,方可彻底的消除企业中的劳资纠纷,大家共享共赢,共创永续经营的企业。
王阳明生平: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 号阳明,谥文成,中国浙江余姚人。明代最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还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近代名人对王阳明的评价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曾国藩阳明心学,是我终生的精神食粮。——蒋介石日本维新由王学为其先导。-----章太炎: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梁启超
少年立志,大器晚成 12岁立志要作圣贤。14岁在金山寺留诗:“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15岁离家出走,考察边塞,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有经略四方之志,气魄豪迈,尤善骑射,回家后常与客人用花生、瓜子,排兵布阵。经过两次名落孙山后,28岁才中进士,曾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
龙场悟道,知行合一当年明武宗昏庸,宦官刘瑾专权,朝臣刘建请求罢免刘瑾,王阳明援疏,获罪下狱,出狱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龙场驿地处偏僻,在万山丛莽之中,蛇虫群居,蛊毒瘴疠俱存,苗僚杂居,言语不通,九死一生。王阳明进行主观精神锻炼、发挥心的作用来克服客观环境困难的同时,还求助于在“心”中得到解救。圣人之道,吾心自足,不求于外。
攻心平叛,专“致良知” 宁王朱宸濠谋反得知江西境内无官军,发兵6万围攻安庆。王阳明手里无兵,集结江西境内散兵游勇不足3万,用攻心战以少胜多,活捉宁王。良知是在经历平息叛乱的磨难中逐渐悟出来的,王阳明从内心体验中认识到了“良知”对于统摄身心和应难适变的关键性作用。 有人问,天理去欲为何者?先生曰:天理就是“良知”,去欲就是“致良知”
创立心学,天泉证道1521年居越讲学,建构了以“良知”为道德本体,以“致良知”揭示道德修养方法,并基于“知行合一”的独立思想体系,创立了心学学派。 1527年,王阳明给门人讲了“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
王阳明生平参考书《知行合一---王阳明》
对王阳明的评价
王阳明是一个特别真实、努力、坚持的一个人,他也是个非常认真扎实的演员,他很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是个漂亮善良的男演员,很有风度也很敬业。如果非得给他一个准确定位,相信还是“演员王阳明”。
王阳明号称“台湾第一帅”,被视为实力偶像派,颜值和演技俱佳。无论是时尚的还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都用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诠释展现一个个人物的生命力。而他在每一部作品中的造型也是有着极具标志性的气场。
在《你照亮我星球》中演绎未知一角,用超强的演技爆发力征服了两岸三地的观众。在《那片星空那片海》中饰演Sunny一角,把帅气、诡计多端的黑巫师安佐刻画的入木三分,将深情、多重的人物内心把握的恰到好处。在《纽约人在北京》中,不仅从不同层面刻画了人物个性,更深度揭示出了导致人物命运走向的深层原因。在电视剧《原来爱·就是甜蜜》中,凭借自己的努力和领悟,将李劲扬的外冷内热刻画得如有神助,有棱有角的五官、潇洒的外形都让观众记忆犹新。
可以说,这正是王阳明表演中的成功之处。他在《你照亮我星球》中饰演的丁禹彬,明目皓齿、身材挺拔、风流倜傥,最让人着迷的是那冷静自持的性格。面对郑元畅、张钧甯主等一群偶像新秀,王阳明不怯场,认真向这些后辈学习。
以上就是关于王学为,知行合一的当代价值研究的全部内容,以及王学为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悠生活】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toplearningteam@g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