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场景:两个深爱着彼此的人,却频繁地展开激烈的心理角力,彷佛对方不是生命中的挚爱,而是劲敌。这种「相爱相杀」的行为,为何如此普遍?心理学中将其称之为「浪漫关系攻击」。
在冲突中,一方可能通过威胁分手、冷暴力、沉默等方式,使用浪漫关系攻击,试图通过操纵或伤害对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行为,尽管隐藏在亲密关系的背后,却能造成双方巨大的伤害。
浪漫关系攻击可呈现出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冷战,也称为「爱的撤回」。在冲突时,一方收回情感和支持,让对方感受到被孤立和威胁。这种冷漠的态度,常常会导致对方的自我怀疑和焦虑,为关系埋下隐患。
另一种形式是「社交破坏」,即在关系中一方通过散播流言、说坏话,或拉拢他人站队,来破坏对方的社交关系。这种间接的攻击方式,常让对方在朋友圈内感到孤立,加深关系裂痕。
这种攻击行为源自于童年时期同伴关系的研究。儿时我们或许也曾是关系攻击的发起者,通过言语来影响同伴的选择。然而,随着成年,亲密关系成为同伴关系的延伸,我们同样可能成为关系攻击的发起者。
尽管这些攻击形式可能被视为对亲密关系的「守护」,实际上,浪漫关系攻击对受害方的伤害并不亚于显性攻击。受害者常常陷入自我怀疑,认为自己的行为导致伴侣的攻击,进而为了维持关系而妥协。冷战和忽视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使关系变得脆弱且缺乏安全感。
电影《不再说分手》中的情侣阿森和小岚便是典型的例子。小岚频繁提出分手,以此来达到控制阿森、引起关注的目的。然而,这种频繁的攻击只是一种表面的表达,实质上是对亲密关系的追求。最终,这段关系在攻击的循环中迎来了破裂。
关系攻击行为背后隐藏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关系中的权力不平衡是一个关键因素。在亲密关系中,一方拥有较大的权力,便更容易使用关系攻击来操控对方,通过威胁分手等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电影《志明与春娇》中,小岚通过频繁提分手,试图改变阿森的行为,维持关系的权力平衡。
依恋类型也是影响关系攻击的重要因素。不安全依恋的个体更容易在亲密关系中使用关系攻击,试图确认对方的绝对性和关系的稳定性。依恋回避的个体则通过回避亲密行为和沟通,制造关系的紧张感,来满足自己对距离的需求。
关系攻击的最终结果常常是两败俱伤。攻击者往往并非真正希望关系破裂,而是渴望更亲密的关系。因此,当察觉到关系攻击时,双方都应停下脚步,尝试沟通和理解对方的内心感受,而不是轻举妄动。
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也是解决关系攻击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专业的指导,双方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建立健康的沟通和亲密关系。让我们共同努力,使爱的表达更加温暖,而非相互伤害。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悠生活】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toplearningteam@g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